陶潛 — 陶淵明,自號五柳先生,其歸隱田園,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脾性,成了世人除了他的作品之外,最常被談論到的特點。

多麼令人欣羨、令人嚮往,有關「桃花源」這樣一個地方,對於我們這些被社會侵擾、苛求、考驗,以及種種不得逃離的七情六慾、凡俗塵世,是多麼夢幻、多麼感到心動的事啊!

無論時代如何變換,人總是善於追求、善於執著、善於渴望,那些人們眼中認同的標準、認為的成就、認定的模樣,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高度、一定的地位,才算對人生這一趟,不算白白浪費。

諷刺的是,世間總是功成名就的少、平凡無奇的多,多人窮盡一生之力想方設法、汲汲營營,不問心安理得,只怕爬不上輝煌、耀眼的高位,最後卻都只換來默默無名,甚至悲劇性的結果,令人不勝唏噓……。

卻也只是不勝唏噓,當他人的悲慘、他人的故事隨著時間,逐漸被淡忘,拋諸腦後,依舊是多少人以前仆後繼的姿態,源源不絕地重複一個又一個,只是名字不同,但同樣都是失敗的結尾。

只不過,以積極面來看,若不執著、若不克盡其功,如何換來成功,換來他人崇拜的眼神?但以消極面來看,過於執著、過於盡心盡力,竟只能得到庸庸碌碌,一點值得炫耀、值得說嘴的功名也沒有時,其心中所壅塞的苦悶感,又該是如何的巨大,以至於演化為對世間、對命運、對神祉的憤恨與控訴。

此時,關於「桃花源」這樣與世隔絕、與世無爭,沒有目的、沒有奢求;沒有貧富之分、沒有階級落差;沒有對成就的推崇,沒有對失敗的概念;沒有過多的物質需求,沒有額外的各種欲望,一切順應天理、順應自然的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的自給自足的生活,更顯得彌足珍貴、令人著迷。

特別是在科技越進步,生活則越繁忙的現代社會,當「不進則退」、「不努力就等著被淘汰」的思維,瀰漫整個社會,甚至要求一個人必須愈來愈多工、愈來愈斜槓,最好能像葉問:「一個打十個」般時,恰似龐然大物,拔山倒樹而來的壓力,更是壓垮一具具孱弱的身軀、一個個衰頹的精神,使世間之氣氛,總填充不知光明何時到來,劃破厚重黑暗的質問。

話雖如此,但我們終究不得不承認「桃花源」只能存於故事、存於想像,而自己仍然只能屈就、只能顛簸、只能折腰,在難以改變的社會、難以修正的價值觀中,跌跌撞撞,尋求一個不知是否會到來的功名利祿。

當然,境隨心轉,若我們願意放下執念、放下功利,學著與世無爭、別無所求時,就算現實中找不到一個「桃花源」,也能在自己的心中建造一個,使世間之事皆如浮雲、流水,不再影響著自己。

問題是,能做到如此境界的,又有幾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