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Best Fluffy Pancakes recipe you will fall in love with. Full of tips and tricks to help you make the best pancakes.
這是一堂滿滿重點、觀點的講座,從閱讀出發、再到寫作、到生活,這場講座,都說明了,關於生命其實可以有很多不同呈現的樣態,絕非只有一種方式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也就是人生,並非只有一種答案,而你認定的重點、觀念與想法,不過是這個廣闊的世界裡,其中的一種,不能代表所有人,更不能代表整世界,都應該成為你心目中的樣子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由這樣的觀點來看待閱讀與寫作,便會明白這兩者的世界很大,擁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可能性,你所閱讀和你所寫下的,只是這廣大世界中的一種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既然如此,比起觀望他人的書單、他人的寫作,或者應該說,與其看他人畫下的重點、給予的推薦,以及市場喜好什麼,更重要的是你想讀什麼?你喜歡什麼?你是否先釐清自己想寫什麼?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而不是忽略自身的喜好、興趣與渴望,只為了追求符合這社會較為大眾、較為主流的東西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更何況,當我們身處的世界如此多元、而人生也不會只有一種答案時,若連閱讀與書寫,都要要求自己照一種既定的、多數人追求的模式,是否在不知不覺中,我們剝奪了自己,更加精采、更有收穫的機會?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如同惠貞老師,在課程一開始提到的:「什麼是閱讀?」一樣,要是我們不把閱讀只侷限在書籍上,願意打開視野、打開心胸,那麼繪本、動漫、電影、旅行與人,不都可以成為閱讀的來源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並且能夠成為閱讀來源的,理所當然,也能成為書寫的來源,由此可知,只要我們不設限,只要我們願意傾聽內心的聲音,順從感覺,那些意料之外的收穫,便會在前方,等待我們的抵達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接下來,我便以講座中有感的部分,作為分享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#在閱讀面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閱讀的重點不在客觀的文字,而在讀者主動主觀解讀文字的過程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一本書的文字,是已經不能改變的、客觀的存在,但為什麼,一樣的書、一樣的文字,每個人讀了,卻有不同的感受呢?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那是因為,若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,是充滿主動的思考、充滿主觀的解讀,那在閱讀之後,得出屬於自己的感受、自己的想法,不過必然的事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然而,對於習於標準答案的我們,有時對於這種沒有框架、沒有答案的解讀,會感到害怕,會恐懼是否出現錯誤,又或者,與眾多的他者相差太多,彷彿讀的不是同一本書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要是遇見這樣的情況,請記得告訴自己,這世界或許有很多地方,需要標準答案的存在,而求學過程的經歷,也使我們更加強了這樣的信念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但是,現在不是為了考試,為了獲得好成績而讀,而是為了你自己,所以請允許自己可以繼續主動、持續主觀,因為閱讀是你的事,你的感受,亦是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此時此刻,就讓我們從標準答案的束縛中解放,純粹享受閱讀,享受你個人主觀的解讀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比起閱讀的量,更重要的是讀到了什麼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曾經,我也追求、也希望能更加提升自己的閱讀量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只不過,當我真的做到,一年讀破100本書之後,心中冒出的:「然後呢?閱讀超過100本書,又能如何呢?」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我才體會到,達成很多、很多書的閱讀量,其實並不代表什麼,也不是一件可以大聲宣揚、深感驕傲的事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因為比起閱讀量,更重要的是讀到什麼?學到什麼?或者,是否在輸出方面,也能跟輸入的量,相提並論,甚至超越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如果不能,那麼追逐閱讀量這件事,說穿了,便是追逐一個看似很厲害的數字,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也因此,相較於閱讀超過100本書的那一年,現在的我,也許閱讀量更少了,但更能產出,提升書寫量,又實際運用一些書中的方法這一點,我想,比起閱讀量,這才是更讓我開心的事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聽別人說,不如自己讀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我還是會聽說書,也還是會閱讀他人寫下的心得,因為對我而言,那也是一種學習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只是,我現在的方式,會選擇閱讀完一本書後,若真有興趣,也想看看其他的觀點,才會找說書來聽、找心得來閱讀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換句話說,他人的說書、他人的心得,以目前的我來看,會視為一種補充資料的方式,而不是在還沒讀過書時,就去聆聽、就去閱讀,並認為這就等同於讀完一本書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如同這句話,我也是比較認同,不管是任何形式的閱讀,最好都是由自己經歷、自己體驗,自己收穫第一手的感受和想法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唯有如此,你才能擁有更加真實的體會,而非第二手的體悟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又或者,你可以先聽說書、先閱讀他人的心得,但請不要忘記,那只是幫助你親身閱讀以前,對於一本書有基礎的認識,以及先確認自己是否真有興趣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接著,在你確認自己,確實有興趣之後,再去閱讀,也一定要去閱讀,這樣才能避免他人主觀的想法和感受,取代你實際閱讀後的想法與感受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閱讀並不是為了得到一個簡便的答案,閱讀是來幫助我們思考的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延續上一點,為何不要在自身閱讀、經歷過以前,先去聆聽他人的說書、觀看他人的心得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或者,即便先聆聽他人的說書、閱讀他人的心得後,也一定要親自閱讀書籍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原因無他,正如惠貞老師所言,閱讀不是為了快速得到一個簡便的答案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,讓我們的思考得以延伸,得以去到未曾去過的地方,收穫不同以往的想法和感受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這樣的回饋,才是真實的、踏實的,也是無可取代,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的,所以親自閱讀這件事,不會因為時代的便利而消逝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反而在越便利,越容易有懶人包的現代下,不可或缺的作法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#在寫作面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幫助思考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那是一個梳理的過程,在我們身處混亂、遇到難題,一雙眼看不見方向,而一顆心又處於慌張之際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書寫,也許不能帶來解答,也許不能扭轉已經發生的,既定的事情,但書寫卻能幫助我們釐清思緒,整理事件的來龍去脈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並像惠貞老師分享一般,能使我們紛亂的意識,回歸秩序,回歸思考的軌道上,好探究在這件事中,我們失去什麼、難過什麼、又收穫什麼?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釋放情緒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延續上一點,當我們遇見混亂、碰到挫敗,而腦子一團亂時,通常情緒,也會處於負面、處於想要宣洩的狀態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這時,若能透過書寫、透過文字的排列,前進出一個出口,那麼滿載的情緒,便能從一行又一行的文字中流瀉,進而達到抒發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除此之外,有時你會也因為一些人事物,產生相對應的欲望及情感,卻因為礙於現實的種種因素,只能壓抑時,還有書寫,還能在文字的世界裡,充分表達,又怎麼叫人,不喜歡書寫呢?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由此可知,不需要抱持太遠大的理想,也不必給自己壓力,非得寫出什麼作品來,光是能釋放情緒,書寫便有它存在的意義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✍️你想寫什麼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關於這一點,在我聽這惠貞老師分享時,不經想起自己不久前,寫下的一篇文〈關於書寫-過去與現(https://reurl.cc/RW1bLZ)〉中,有一點「由自己出發」,也有類似的想法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那便是,在思考這個市場,或者思考自己究竟要寫什麼樣的文章,才能吸引他人閱讀時,或許,我們更該思考的是:「我們能寫什麼?」、「我們想寫什麼?」,那才是我們在書寫時,更需要面對的問題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特別是在這個,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,與其疲於追求流行、追求大眾的喜好,不如先釐清自己的想法、傾聽自己的聲音、確定自己的需求,才不會在書寫的路上,迷失自我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這不是說流行、大眾不好,若你有能力追隨,也覺得這麼做你很快樂、很悠然自得,那當然沒問題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但若不是,甚至你必須勉強自己,那從自己出發,或許,會是你在書寫之路上,可以試試看的解方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//////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還有很多重點、很多感想,想要寫下與分享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但為了避免篇幅過長,以及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親自上課,所以便決定先分享到此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只不過,在這篇文章即將結束之際,我想在分享惠貞老師,對於親自造訪書店的看法:「去實體書店,是為了幫助自己和未知的世界相遇」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這使我想到,有時不抱任何目的,只是剛好去的地方,剛好有一間書店,剛好我有空白的時間可以造訪時,反而會遇見自己平常,不會特別找來看,但其實可以吸引我興趣的書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也就是說,書店的存在,以及書店展示的書籍,其實就像一座橋梁,替我們連接一個更寬廣、更多元的未知世界,等著我們去發掘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所以,如果你有空,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很久沒有造訪書店,那麼,找個時間去書店走走,使一顆心重回好奇的狀態,我相信,不論你我,都將大有收穫。